近年旺角、銅鑼灣等地均出現大量吉舖,疫情爆發後更加明顯,甚至老大型電器零售店百老匯,都放棄每月高達260萬元租金的旺角亞皆老街5層複式大舖,現時暫作散貨場及香港 口罩品牌 masklab零售店。除了masklab,愈來愈多香港 口罩品牌 諸如Good Mask、Mask X、黃廠、盾牌等等均趁勢在鬧市黃金地段開店,藥房退場,換來的是這些一間間的口罩店。
最近香港政府發布最新的失業率數字,維持近16年來高位,失業人數25.7萬,失業率為6.4%,疫情令遊客大減之餘,消費氣氛亦大減,今年9月的零售業較去年同期下跌12.9%。種種因素令零售實體店愈來愈難以生存,轉戰到網上開設網店,以節省各種營運開銷,網店架設平台如Boutir、Shopline等大受歡迎;而本來只設網店的香港口罩品牌,偏偏反其道而行,在棄租的黃金地段地舖中售賣口罩,是口罩的毛利高得可以應付高昂的租金,還是口罩品牌嚴重競爭的後果?
口罩品牌 減價戰來臨
說穿了,就是相對產品價錢而言,速遞成本高得寧願開設門市讓消費者來買好了。
市場很誠實的,供需曲線形成的交叉就決定了產品的價錢,隨著五月開始各口罩品牌的口罩供應穩定下來,供應量多了,而消費者開始囤積了早前下訂的口罩,即使每天都要用上一兩個,但短期的需求量大大減少,令價格有下調的空格。但各口罩品牌背後的口罩廠,不是你說要減產就減產,每次停機後再開動均需再調節機器,然後工廠又有租金、包裝工人等等的必需成本,要達動最佳的效益就唯有在銷量上「動手腳」。但以往的網店銷售模式,就算減價促銷也好,速遞的成本也減省不了,結果比連鎖化妝品店賣的口罩還要貴。
那現在好了,大家逛街路過就買,既方便又快捷,節省了運費感覺又便宜了很多,又不用等待順豐來敲門或者去排隊取貨了。不過當原料供應持續穩定,各品牌都追求最大的效益下,貨量只會囤積愈來愈多,據知全港差不多有 7,000 萬隻口罩積壓,加上中國大陸大量價格相宜的口罩流出市面,價格自然繼續減下去。
注重體驗才是新出路
以上的情況持續下去,只會有愈來愈多口罩廠和品牌頂不住而結業,除了個別品牌已開始進軍外國市場外,確實太多「半途出家」的口罩廠和品牌不懂零售的操作方式,而尋找傳統連鎖零售店家上架亦涉及上架費及分成的考量,未必有錢可賺。業界與其惡性競爭,倒不如在適應疫情新常態之中,捉緊消費者著重體驗的心態,不論是品牌跨行業聯乘也好,創造O2O體驗店也好,甚至業界創建「口罩超市」將口罩市場的餅再弄大一點,好好為新興的香港輕工業發揚光大。